编者按:
\n现代化新重庆“含绿量”有多高?8月12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重庆主题采访活动正式启动,由央媒和市级媒体组成的媒体采访团将陆续走进16个区县,挖掘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典型案例,奏响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最强音”。
\n上游新闻推出《活力中国调研日记》系列报道,及时捕捉呈现调研采访中发现的有益经验、有效做法和亮点成就,充分展示重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的生动实践。
\n猎神村。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实习生 叶宇航 摄
\n“以前在广州打工,后来回村里种玉米,现在村里有了咖啡馆,就来学做咖啡师,一个月可以收入3500元!”8月15日,“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重庆梁平竹山镇猎神村,在当地的“网红”矿山咖啡馆内,57岁的村民张隆琴熟练地制作着咖啡并向记者展示。
\n正在制作咖啡的村民张隆琴。 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实习生 叶宇航 摄
\n村民变成咖啡师,只是猎神村发生蝶变的小小缩影。
\n梁平区竹山镇猎神村地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明月山绿色发展示范带的核心区域,面积6.4平方公里,总人口1300人,全村森林面积8000余亩,其中成片竹林6000余亩,分布有丰富的煤、石膏等矿产。
\n上世纪70年代至本世纪初,猎神村家家户户造纸,乱砍滥伐,四处兴建石膏矿厂,加上煤矿开采,遍地“天坑”“白肚”,在富裕竹山的同时,更给生态安全埋下了隐患。后来,当地决定舍弃矿山经济,大胆改革创新,从生态保护修复到森林经营,再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试点,用好竹资源、建好民宿群,走“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路子。
\n竹山镇小微湿地。 熊伟 摄 梁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n竹山镇党委书记吴大雄说,近年来,当地探索利用乡村小微湿地吸纳、净化地表径流功能,采用“湿地+环境治理”,在污水处理厂附近建设乡村污水治理小微湿地,实施场镇尾水生态净化、雨洪管理、污染控制、水源涵养,有序构建乡村湿地有机体,消除黑臭水体。
\n此外,竹山镇也推进森林彩化、美化、珍贵化建设,培育公益林6900余亩,改造竹林6500余亩,栽种各类树木30000多株,重新恢复群山叠翠的自然面貌。
\n“猎神村立足自然资源优势,积极推动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民宿、康养、露营等新业态都在涌现。”竹山镇猎神村党总支书记陈宗寿介绍,猎神村建设了“梦溪湉园”“墨林竹院”民宿,带动村民发展竹家乐40余家,盘活闲置农房,引进餐饮、咖啡吧等商户16家,推动美丽环境转化为美丽经济。
\n无人机拍摄的猎神村。 向成国 摄 梁平区委宣传部供图
\n数据显示,2024年,猎神村年接待游客超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解决就业300余人,村集体经济通过林地流转、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产业经营等增收248万元、分红6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6万元。
\n在猎神村参观后,工人日报记者秦亦姝对猎神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她表示,通过在废弃矿山上建设咖啡店和民宿这一创新实践,能够深切感受到重庆在治理过程中注重保留原有生态风貌的理念,充分展现了重庆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与成效。
\n记者手记>>
\n走进猎神村,这个曾因矿产开发留下满目疮痍的小村,如今竹林摇曳、湿地清流,咖啡馆、民宿、星空露营基地等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实现从“地下挖宝”到“地上生金”的跨越。
\n57岁村民张隆琴转型咖啡师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折射出猎神村将竹海资源转化为产业动能的创新路径:通过盘活闲置农房引进商户,打造咖啡、民宿集群等,形成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旅游收入超6000万元的产业矩阵,让百年竹林与现代业态共生,让矿坑遗址与文创空间共存,也让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n猎神村正以鲜活案例诠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不是单选题。
\n上游新闻记者 谭旭 实习生 叶宇航 宋思宇
宝尚配资-宝尚配资官网-配资讨论网-配资知名炒股配资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